close

◎「桀米5日鮮咖啡,自家烘焙經驗一貫作業,咖啡豆新鮮烘焙,價格合理、品質優 直營批發零售/沖泡器材和咖啡機低價促銷」

https://tw.bid.yahoo.com/booth/Y3623794439?bfe=1

◎請點選https://line.me/R/ti/p/%40xxr5327c 或掃描二維碼,進入”桀米咖啡粉絲團”

在網上,經常聽到有咖啡愛好者羞辱 各大連鎖咖啡店,星巴克等,賣得越火爆的咖啡店,往往越不受咖啡愛好者們的喜愛。明明是國際知名的大型連鎖咖啡品牌,全世界的人用腳投的票,為什麼咖啡愛好者們都看不上眼?是連鎖咖啡店真的沒有好咖啡?還是越資深的咖啡愛好者,就越矯情?

 

想知道咖啡愛好者為什麼大多看不上連鎖咖啡店前,我們先來分析一下,咖啡愛好者們應該如何“避雷”吧。要知道如何在越開越多的咖啡店前面,成功地“避雷”,比成功種草一家優質的咖啡店重要得多。

 

1、不選定位地段好的咖啡店

 

我們先來說說,一杯30元的咖啡,到底咖啡成本佔多少?40%?35%?30%?真相可能比你想像的更低,《餐飲經營學:人的問題99%靠制度解決》作者三ツ井創太郎在研究了十種餐飲服務業態和成本模型之後發現:原來連鎖咖啡店賣的是咖啡,但品牌知名度卻是來自設法將店開在黃金地段。

 

而關鍵的食材成本呢?居然超乎意料的比速食店(快餐店)還要低!

 

如果我們再嚴格把食材區分成“飲料(咖啡)”和“餐點”,那咖啡成本佔比還要更低,你的30元,不到三成用在豆子上,其他全貢獻給了店面租金和員工薪水。

 

再來反向推導一下。從咖啡店顧客的消費動機上來說,消費性質可以分為兩種:隨機性消費和目的性消費。

 

隨機性消費是指顧客在進店消費前並沒有計畫,進店買咖啡完全是偶然事件,店舖經營的產品也不是顧客的必需品,就像常見連鎖咖啡店,這種店舖的營業額雖然也受產品質量的影響,但更多的卻是依賴商舖的客流量,這就需要店舖的位置要好。

 

目的性消費則是顧客在進店前就已經存在明確的消費目標,就如顧客想喝一杯好咖啡,直奔自己心儀的咖啡館,想要這種店想要生意好,主要依賴的是產品的質量和一大批忠實的老客戶,對店舖位置的依賴反而並不會那麼高。

 

 

當然,這裡對店舖位置地段要求不那麼好,並不是說一定要選位置特別偏僻的咖啡店,而是說高品質有自信的咖啡店在選址時通常都是位置差不多就行了,並不會找那種超高租金超旺人流的地方。畢竟曲高和寡,精品咖啡始終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玩意兒。有時候高品質的咖啡反而市場接受程度偏低,推廣精品咖啡不等於要老闆自己掏腰包補貼租金,地段好=租金貴,在租金、裝修、維護成本高的咖啡店,想生存的話往往就不得不在產品成本上下手腳了。

 

不在黃金地段咖啡店消費的人,原因無他:“我是付錢來喝咖啡,不是付錢來租座位的”。

 

2、不選非自家烘焙的咖啡店

 

對於一家專注於咖啡的咖啡店來說,咖啡豆絕對是靈魂。因為咖啡的主要構成就只有研磨後的咖啡和水,面對近年來崛起的咖啡浪潮,咖啡豆的選用影響非常巨大。

 

隨著咖啡消費市場的發展,消費者對於咖啡品質的追求也在逐漸提高,自家烘焙咖啡店能夠在一定程度內對咖啡豆的品質、穩定性進行監管調控,尤其是咖啡店經營中最重要的兩點:咖啡豆新鮮度與穩定性。烘焙後的咖啡熟豆的保質期可以長達一年,但真正的“好喝”的保鮮期只有短短一兩個月。而作為農產品的咖啡生豆,每年、每個地區甚至每個批次,都會有不小的品質差異。合理規劃的自家烘焙咖啡店,能夠為咖啡店提供始終處於保鮮期內的新鮮烘焙咖啡豆,也能從源頭控制咖啡豆品質的變化。

 

 

那麼,很多連鎖咖啡店也是自家烘焙的啊,為什麼依然不受咖啡愛好者們待見?

 

因為保存良好的新鮮咖啡豆,是一杯好喝的咖啡的基礎要求。而通常大型的連鎖企業,為了控制生豆品質的穩定程度,以及避免國際期貨價格的影響,是有可能一次過囤積比較大批次的當季生豆,但是什麼時候清完庫存、什麼時候更換產季,恐怕屬於商業機密級別的信息了。

 

目前市面上的連鎖咖啡品牌都在大力宣傳“現磨咖啡”,但卻對所使用咖啡豆的產季、烘焙時間閉口不提。這是因為不少連鎖咖啡店的豆子均是在國外採購、國外烘焙,運達國內就需要3-4個月的時間,這還沒有加上由港口運往各門店的時間,大大超出了咖啡豆的最佳賞味期。即使是國內烘焙的咖啡品牌,如果自身庫存、物流系統不夠完善,規模越大,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

 

如果使用不知道什麼產季、不知道什麼時候烘焙的咖啡豆,即使能衝出一朵花來……抱歉,那還是與高品質扯不上關係。

 

當然,並不是說好咖啡店就必須要自家烘焙,但非自家烘焙的咖啡店,咖啡豆成本相對會較高,而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。一杯喝起來令人“肉痛”的精品咖啡,對嗜啡如命的咖啡愛好者來說並不是好事。

 

3、不選吧檯前沒座位的咖啡店

 

吧檯前有座位的咖啡店,店長必定是個渴望分享,喜歡交流的人。吧檯設立吧座,可以說是為了讓吧檯成為一個舞台,也可以說是建立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。坐在吧檯的人,是個觀眾,是個辯手,也許是個老師和學生。

 

曾聽老前輩說過,“想知道一家咖啡店的口碑與名氣,看吧座上的人就足夠了。”這句話可能不一定全對,但有吧座的咖啡店,的確值得一試,最起碼,能直面吧座上客人的咖啡師,都是有足夠自信的。畢竟……大家都懂的,有時候選擇坐在吧座前的人,並不是什麼平凡人 。

 

吧座的細節,能看出一家咖啡店的用心。吧座前的空間很重要,直接體現出一家咖啡店對空間的設計規劃、對物料器具的擺放要求、對客人的關懷細緻程度。吧凳的舒適度、吧座的高度、吧座之間的間距、吧座下的空間、吧座前的燈光……這些都能隱約透露出一家咖啡店對於細節的要求。

 

或許有很多人認為,咖啡店不一定需要吧座。是的,國外不設吧座的咖啡店數不勝數,甚至還有一些咖啡店根本就不設座,客人也願意站著喝完那杯咖啡。但文化底蘊不一樣,起碼在國內的咖啡店裡,大部分的咖啡愛好者還是希望能夠擁有一個能直接交流的平台。

 

對很多愛好者而言,吧檯前的座位會有一杯及時的水、能看到沖泡細節、能與咖啡師直接交流。吧檯前的服務質量通常是最好的,因為吧檯和咖啡師就在身前。吧檯前的座位對於一間咖啡館來說,就如VIP坐席,但卻又沒有階級之分。吧座可以給予咖啡愛好者一個很好的平台,無論是思想上的對峙,知識上分享,以及人文上的交流,都可以用一杯簡單的咖啡,作為媒介,去連接這種刺激而又和平的渴望。

 

很可惜的是,這種美好的交流體驗,在人來人往的連鎖咖啡店裡,通常是享受不到的。

 

 

好咖啡的標準:“價格”、“品質”、“服務”

 

那麼我們再來回歸主題,以上的“避雷指南”總結起來就是很簡單的“三不”原則:“不選定位地段好的咖啡店”、“不選非自家烘焙的咖啡店”、“不選吧檯前沒座位的店”。這三個原則很簡單,其實就是對應“價格”、“品質”、“服務”,這三項對一杯好咖啡來說,非常重要的因素。

 

連鎖咖啡店都沒有好咖啡?當然不是。但你細心留意就能發現,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連鎖咖啡店都正正踩中了這些“雷”:咖啡的性價比不高、品質跟不上需求、沒有適合交流學習的平台。請問,那些真正痴迷咖啡的愛好者怎麼可能看得上連鎖咖啡店?

 

文章來源咖啡工房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咖啡達叔 的頭像
    咖啡達叔

    桀米五日鮮咖啡~喝咖啡還是新鮮的好!

    咖啡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